不知不觉冬至到啦,迎来一年中的3个极致——阴气最盛、白天最短、阳气最弱。自古以来民间就传承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很多朋友将这一日视为吉祥如年的象征,但是今年冬至却是实打实的“凶险之日”,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红杏林中医一一道来。
这阵子支原体肺炎、甲流盛行,很多人还处在生病期或者恢复期,还没有完全排出邪气。冬至前后断崖式降温,寒邪又是某些邪气的帮凶,越冷它越活跃,更容易引发身体不适。而且冬天越冷越好收藏,但此前天气一直反常地偏热,让很多人从饮食上、穿衣上都无法顺利做好藏精工作。
“冬至后一阳生”,身体的阳气会开始生发,阳一生发精就少了,精气神不容易起来,状态会相对差一些。老人常说:“熬过冬至夜,又能活一年”,这句话跟今年冬至可太匹配了。
因此今年冬至,我们必须要清楚两件事:一是,这段时间本来阴气就会达到最盛,加上急速降温,邪气会更加猖狂,无缝不钻……;二是,阳气在这段时间开始缓缓回升,是阴阳交换的一次大更新。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越足,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就越强,是增补免疫力最为关键的时期。当然,就像工匠做门椅,会在加一个三角结构,让它更加坚固牢靠。咱们身体里与免疫力关系最紧密的有3脏,今天红杏林中医就来教大家用3步将这三脏补好,为免疫力添上坚不可摧的加固三角。
冬至一补补肺气,促进免疫力巡行体表
冬至及之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补肺。肺主一身之气,补足肺气能强阳气,使得阳气宣发于肌表运行。也就是说肺气强了,免疫力就会乖乖在前线作战,病邪来一个打一个。
但“肺为娇脏”,中医认为瘟疫性传染病第一个损伤的脏腑是肺。而感冒发热的原因正是因为肺气壅塞不宣,热邪被蛮蛮闷在肺里,火烧喉咙,导致嗓子疼痛嘶哑。咳嗽无力、气短气喘、自汗畏风、卡痰等现象都是肺气不足的结果。
调补肺气,尺泽穴少不了。它是肺经上的合穴,“合主逆气而泄”,穴性属水,凡肺经有热都可以从这处疏泄。
胳膊肘弯曲,形成一个窝,窝的中心凹陷处即为尺泽穴。
这里我们用拍打的调理方法,手呈空掌,四指并拢,力道由轻到重,慢慢增加。右边同理。
大家拍打后如果感受到皮肤发红甚至有拍出痧的情况,是拍打后正在排出病气、浊气等身体毒素的好现象。
冬至二补补脾气,加强牢固免疫力
我们冬至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健脾。阳气、免疫力不是身体自然变出来的,它需要吸收食物中的水谷精微来变强。
且“脾为肺之母”,脾不好的人,肺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壮肺气的同时,要注意补脾气。脾胃好,湿气就能代谢掉,脾胃差,产生不了抵抗力,湿气就存积在体内,不断累积成病灶。
健脾,中脘穴最合适不过,它被称为强健脾胃的神穴,在肚脐上4寸的位置,也就是从肚脐往上数横着的4个手指头加1个大拇指宽处,就是中脘穴啦。
这里红杏林中医推荐大家2个调理方法:
1、家里有艾条的朋友,可以进行艾灸,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以皮肤微微发热发烫为最佳。灸完后会感受到一股暖流从肚子流向四肢,手脚暖洋洋的。灸上10-15分钟即可,灸完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家里没有艾条的朋友可以用手掌对中脘穴进行按揉,轻轻按揉即可,力度不要太大。
冬至三补补肾气,源源不断生化免疫
阳气产生于脾,而根于肾,阳气足则免疫强,也就是说肾为免疫力的根源。
冬天补肾一共有两段事半功倍的时期,一个是立冬,另一个就是冬至。冬至是我们养肾的最关键时期。中医认为肾阳即生命之根本。
冬至开始后,气温会开始急速下降,寒与肾相应,极易伤肾阳,不仅会导致免疫力大大下降。还会减弱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出现腰膝酸软;减慢血液运行,加大血管堵塞的危险,可能导致中风、心梗……
尤其是老年朋友注意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健康隐患”。所以中老年朋友增补肾阳、肾气更是刻不容缓了!
这里红杏林中医教大家一个可以从根上养肾的方法——按压太溪穴。
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大约内踝尖的跟腱间中点,按压有酸胀感时就证明找对地方啦。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肾经上的气血就是通过太溪向外传输,通达全身。因此太溪既可补阳,还能滋阴,有阴阳双补即为大补。
我们补肾从太溪穴开始最为合适。操作方法简单:
找到太溪穴后,用大拇指指尖向下用力掐按,力度以穴位处感到酸麻,胀痛的感觉为最佳。掐按时可以一压一放,保持匀速。每次按揉50下,一天1-2次即可。
除了对穴位的调理,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滋养脏腑,补阳气,进而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如板栗、核桃、桂圆、百合、银耳等等。
好了,红杏林中医的冬至养生干货分享到这里就结束啦。朋友们牢记今年冬至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升阳气,强免疫!
阳气、免疫力就像一个孩子,肾中元气生化他,脾胃提供水谷精微让他强壮,肺气则指挥他去前线抗击病邪。大家一定要抓住冬至阳气生发的这段时间,强肺、脾、肾三脏,激活人体自有的“免疫力军队”!
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