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癌症高发是因为吃鱼太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年3月《国家癌症中心杂志》发表的一项涉及8.8万中国人的硏究显示,较高的BMI、既往酗酒、目前酗酒以及较高的鱼摄入量与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存在显著相关性。
与红肉相比,频繁摄入鱼类的患癌风险更高。特别是女性,无论是每月1次还是每周超过1次吃鱼的人群都表现出较高的风险。
不是一直说鱼肉是优质蛋白,鼓励多吃吗?怎么还会致癌?爱吃鱼的人红杏林学校建议先别恐慌,真正增加患癌风险的未必是鱼本身,更可能是吃鱼的方式造成的。
这4种鱼要少吃
1、腌制的咸鱼
鱼在腌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这种物质可在胃部与蛋白质消化产物发生反应从而转化成亚硝胺。亚硝胺是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之一,长期摄入可能引起食管癌、肝癌、胃癌、肠癌等病症,严重威胁健康。
【小贴士】如果一定要吃咸鱼,可以与青菜、番茄等蔬菜搭配着吃,其中蕴含的维生素C可以阻断亚硝胺的形成。
2、未煮熟的鱼
吃了未经煮熟的鱼,可能会导致寄生虫感染。烹调鱼时,请确保鱼肉完全煮熟。
3、环境差的野生鱼
野外环境下,塑料微粒、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都是无法把控、预测的;甚至还可能会有一些有毒的菌、藻、寄生虫,因而不建议盲目食用。
4、吃没有煮熟的生鱼会有很高的寄生虫感染风险
比如肝吸虫病作为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它就主要流行于像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这样喜食淡水鱼“鱼生”的地区。
这种寄生虫进入人体之后多在我们的肝内胆小管中寄栖,损害肝脏,进而可能引发胆管癌、肝癌,是国际公认的一类致癌生物,所以红杏林学校对于所有鱼类刺身之类的都不建议。
对症吃“鱼”更凸显营养价值
不同的鱼,营养也略有差异,对症吃“鱼”,能更好地显现出它的食用和养生价值。
1、带鱼:补钙
带鱼是相对来说比较平价的海鱼,但它的营养价值却不低:
2、黑鱼:美容强心脏
黑鱼中含辅酶Q10,辅酶Q10能够帮心脏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能量,预防突发性疾病。此外,辅酶Q10还能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缓解疲劳。
3、鳜鱼:嘌呤低
鳜鱼的嘌呤含量较低,是为数不多的低嘌呤水产,非急性发病期的的痛风患者也可以比较放心地食用,但不可盲目过多食用。
不适合吃鱼的人群
1、痛风患者
痛风是由人体内的漂吟代谢发生紊乱所引起的,而鱼类食物中含有漂吟类物质,痛风患者吃鱼将会导致病情加重。
2、肝硬变患者
肝硬变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缺乏,常会造成消化道出血。而鱼肉中大多含有二十碳五烯酸,这种不饱和脂肪酸会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使病情恶化,更容易引起出血。
3、出血性疾病患者
鱼含有的二十碳五烯酸能加重毛细血管出血。因此,患有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 缺乏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吃鱼会加重出血症状。
4、结核病患者
结核病患者服药时不能吃鱼。结核病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雷米封时吃鱼,容易引起恶心、头痛、皮脸潮红、眼结膜充血等症;重者则会出现皮疹、腹泻、呼吸困难甚至引发高血压及脑溢血。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希望长沙红杏林学校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让更多的人受益。
往期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