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过后,“九毒日”到,你或者身边亲友,可能都遇到了这样的烦恼:
突然脸红,脸上皮肤发痒、起疙瘩;
咳嗽、胸闷,总感觉肺里卡痰;
咽喉肿痛,或咽喉总有灼热感;
口苦、口舌生疮,心烦意乱,不得安眠。
这都是“九毒日”里典型的“上焦热证”,由热邪攻击心肺,引发“肺热壅盛,心火旺盛”所致。
你可能以为,把火清掉就没事了,但红杏林提醒大家,事实并非如此。
滋阴养肾,才能解决“上焦热证”。
为什么心肺的火,要靠肾水去清?
今天,红杏林就帮你搞清个中缘由,从根上解决“上焦热证”。
引肾水,济心肺之火,可充分调动身体自愈力。
我们生于自然,脏腑同样是一个迷你版的自然。
心是太阳,肺是白云,肾是河流。
如果河流里的水很少,无论太阳光多大,地面都没有水蒸气能升入高空形成云、雨。
失去云雨,天地间热到极点,温度失衡,生物将难以在这种环境里活下去。
而只清火,扑灭了火,却依旧没解决“水不足”的问题。
所以,处理“上焦热证”,只盯着心火、肺火是不够的。
补足肾水、养阴,才可充分调动身体自愈力,让脏腑重新协作,把“九毒日”的热邪赶出体外。
要怎样做?跟着红杏林往下看就知道了。
养阴第一招:叩齿吞津,开发身体中的1口甘泉
津液就是唾液,是人精气所化,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详细指出,人若能每天不吐唾液,则精气常留,眼明耳灵。
吞津,可保留精气,让眼睛明亮、耳朵灵敏。
至于扣齿,则可以强肾生津。因为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
那么,扣齿吞津,具体怎么做?
早晨醒来后,先闭目醒神,然后全身放松,放轻力道,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20次。
叩齿后,接着用舌头贴着上下牙齿搅动,继续保持轻柔的力道,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20次。
这时,若感觉到有津液(唾液)时,不要急着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增多,鼓腮使唾液含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养阴第二招:刺激4穴,引火下行,滋养肾阴
调理“上焦热证”,除了叩齿吞津,还要把上焦的火引下来。
对此,红杏林首推神阙穴、三阴交、复溜穴、涌泉穴。
先艾灸神阙穴(肚脐眼)5分钟,皮肤微微发热即可。
它位于人体中央,介于阴阳之间,与督脉相表里,连接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能通达百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温补脾肾、调养脏腑。
并且能消除中焦的阻碍,让上焦的火气往下走。
接着,依次按揉三阴交、复溜穴、涌泉穴,左右按揉各5分钟,感到酸胀即可。
这些都是滋阴的穴位,能引火下行,让身体的血流动,滋润全身。
三阴交,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按揉三阴交,不仅能调和气血,还能补先天、后天之本,滋阴明目。
养阴,首养肾阴,而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也是肾经的母穴,能让“死水变活水”,按揉刺激它,能让人体津液和血液重新循环。
位于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复溜。
复溜穴,五行属金,既能生肾水(金生水),又能平抑肝火(金克木),相当于六味地黄丸,能改善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等问题。
补肾滋阴,利水消肿,红杏林首推复溜。
涌泉穴,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为井穴,堪称养阴大穴。
《黄帝内经》里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它是肾经的源头,把它养好了,肾气就会源源不断。
经常因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咽喉肿痛的人,可一定要多按按,能滋阴清热。
红杏林建议大家睡前可用手搓脚,这样能通畅气血,交通心肾,还能安定心神,改善失眠多梦,因为手上的劳宫穴属心包经,底有涌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