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医夜大”“云上中医”“中医体验+传统节日”……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推进,中医不断以新方式在海外“亮相”。中医理念逐渐受到国际社会认同,接踵而至的“中医使者”贡献了不少力量。
“传统节日+线下体验”拓中医国际“朋友圈”
“我们借助吉尔吉斯斯坦的传统节日,开展针灸、诊脉、拔罐等传统中医线下体验活动,促使不少本土民众对中医文化产生了兴趣。”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中医药中心主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副主任秦晓光3月2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2014年起,秦晓光便带领团队常年往返于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至今7年时间中,该中心与当地大学、孔子学院、大使馆建立了长期中医培训的联系,并将此模式延伸至东欧、西亚、东北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推动中国传统医学在大洋彼岸落地生根。
“吉尔吉斯斯坦民众对中医还是非常认可的。”提及初到该国的感触时,秦晓光说,由于中心推出义诊及免费培训的活动,所以刚开始门诊量非常大,有不少本土医师和患者前来询问。
秦晓光说,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学子留学甘肃专攻中医已是一种常态。在附属医院,经常能看到“吉尔吉斯斯坦面孔”,他们分别以中药材名称而被命名为灵芝、白芷、白薇等。受疫情影响,留学生暂时无法来学中医,他们纷纷留言,表达“疫情尽早散去,回到中国学医”的愿望。
秦晓光认为,下一步,在中心招聘本土医师,逐渐实现中心运行的本土化,才能更大程度帮到吉尔吉斯斯坦民众,并让中医在海外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将会很漫长,可能需要几代医师共同努力。”
支援巴西医疗队设“云上中医”惠及华侨华人
现年41岁的周强,是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深医师,也是中国—巴西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的主任,擅长中医推拿治疗与康复。2019年底,他和团队前往巴西,直至不久前返回中国。
疫情发生后,周强推动建立线上交流群,一方面统筹团队调配中成药预防疾病,传达国内抗疫经验,录制各类防疫视频,和患者交流。另一方面,和当地各大商会、中资企业协会建立应急联络小组,更方便、快捷地服务当地华侨华人。
令周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有发烧、咳嗽症状的华人,辗转打听到基地,并进行了线上诊疗。服用其团队调配的中成药后,症状明显减轻,发布朋友圈称,“亲测在圣保罗唯一可以救命的地方。”此后,该患者又推荐其亲朋好友前来问诊。“得到了肯定,内心很感动。”周强说。
“巴西人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在周强看来,尽管因为疫情,他们的培训工作不得不转移至线上,但仍有很多本土民众参与并成为学员,“‘云培训’需要基地医师、本土医师、翻译共同参与,我们配合得很好,交流得很深入。”
回国前,巴西医师主动与周强建立了长期联系,方便继续交流探讨中医知识,以解决他们在临床及学习当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他说,交流的初衷,就是培养当地的中医医师,让其能熟练运用中医技法为巴西民众服务,“虽然离开了,但友谊没有停止,技术交流与合作会一直延续下去。”
甘肃医师巴西设“中医夜大”传古籍针灸技法
相比此前在马达加斯加为期两年的中医援外医疗,中国—巴西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一员文新对“巴西之旅”印象更深。在巴西,他们开设“中医夜大”,疫情期间,用古方“云诊疗”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感悟跨国界的中医文化交流。
提及与巴西中医的“初相遇”,文新直言,“并不顺畅”。历史原因,巴西受韩国、日本等国中医文化爱好者的影响,有一定的中医基础,中医医师也较多。“有利也有弊。”他解释说,当地医师有中医底子,但苦于只知皮毛,加之语言交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刚开始学术交流存在障碍。在他和同伴转换教学理念和模式后,一切得以顺利进行。
文新回忆说,在交流过程中,巴西医师普遍对古籍记载的传统针灸技法,以及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疗效显著的中医知识十分感兴趣。出于对中医的热爱,应当地医师的要求,他们白天诊疗,每周两次开设“中医夜大”,在晚间7点半到10点半教授上述知识。尽管如此,很多巴西医师在课程结束后仍不舍离去,沉迷于针灸手法的练习,直至次日凌晨才离开。
自2013年以来,甘肃先后在白俄罗斯、法国、泰国、匈牙利、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马达加斯加和巴西等国家建立多个岐黄中医中心或中医学院,先后有多名中医医师赴海外开展中医诊疗、义诊、培训等工作,进行中医文化交流和传播。
随着中医被广泛认知,其不断以新的方式在全球亮相,中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红杏林依托互联网传播中医文化,传递中医技术,2020年,红杏林凭借自身优质的课程及服务、良好的用户口碑,从众多家的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荣获“腾讯课堂认证机构”并一举拿下“腾讯课堂卓越贡献奖”。未来,红杏林将利用自身师资力量,通过“互联网+中医”的中医教育模式,传播中医技术,为更多热爱中医的有志之士提供更好的交流分享的平台。